首页
道教文化
民俗文化
儒家文化
传统文化
文化故事
汪柔竹可欲之谓善先秦儒家伦理中的欲
摘 要:先秦儒家区分了不同阶次的,包括与生俱来的本能、自我实现的需要与成德成善的追求等。道德实践的目的是使“所欲”与“可欲”相符合。“可欲”是对“善”的诠释:在应然的意义上,指行为主体内在自足的道德能力;在实然的意义上,指客观对象为人所需要的可欲性。先秦儒家对“可欲之谓善”“心之所可”等命题的诠释不囿于个体之域,而是指在自我与万物、他者的关系中作出合乎公共理性的抉择,体现了成己与成物的双重追求
儒家文化
2024-12-31
0
梁涛孟子的思想如何与世界对话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理念则孕育发生于具体文明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话语,以溯源追流、返本开新为旨,“中华典籍中的理念”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前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行。 孟子作为中国儒家的重要代表,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理解孟子思想中的观念?传统文化中的观念有何种时代价值?怎样推动中国思想与世界对话
儒家文化
2024-12-31
0
梁涛仁学的化与化的仁学荀子仁义思想发微
摘要:在仁、礼关系上,孔子存在以仁释礼与以礼成仁的不同进路。荀子虽然形式上视仁为最高的德,并提出了由“爱人”到“自爱”的仁学理论,但不是将仁落实在心性上,而是体现在制度中,是以礼成仁,发展的是化的仁学。荀子的仁义偏重于义,主张“处仁以义”,通过义来成就仁。荀子以差等为正义,为儒家礼学奠定了基础,但他突出等级、差等,缺乏平等精神,是其思想的不足。今日儒学应发展出寓差等于平等的正义观,而要做到这一点
儒家文化
2024-12-31
0
杨赛先秦礼乐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先秦礼乐文明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黄帝制作《云门》《大卷》《咸池》,为中华礼乐文明奠基。喾制作《五英》,将礼乐与行政联系起来,依时节进行常态化、规范化祭祀。周公集历代先王礼乐之大成,制作大型宗庙乐《大武》,表现周初的武功与文治。周的诗乐文化十分发达,以诗乐化性化俗,取得了显著成效。先秦时期制作和保存了大量乐舞,到西周时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礼乐体系。秦、汉以来,历代统治者都没有放弃复兴礼乐的努力
儒家文化
2024-12-31
0
杨国荣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古典学
在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举行之际,发来意旨深远的贺信,对古典学的衍化方向作了高屋建瓴的定位,并从世界文明演进和文明交流互鉴的角度,充分肯定了发展古典学的意义。历史地看,中国与西方已以不同方式形成了自身的古典学。就较广的视域而言,这里涉及西方的经典学与中国的经典之学或经学、现代古典学之间的关系,其具体侧重则有所不同。西方的经典学(classics)源于古希腊,在传统视域中,主要与《荷马史诗》
儒家文化
2024-12-31
0
杨国荣从价值取向看儒学的现代意义
摘要:以“人禽之辨”和“文野之别”为核心,儒家展开了其价值系统。“人禽之辨”主要指向人与其他存在的根本区别,其实质问题是对“何为人”的分疏,“文野之别”则以人类发展过程中前文明与文明的区分为论题。儒家肯定,只有人才本身即目的,故关切之点应放在人之上。从儒家的视域看,人类文明包含纵向与横向的发展,既有历史的演进,又包含多样形态。从儒学的“人禽之辨”与“文野之别”这一基本点出发,可以看到
儒家文化
2024-12-31
0
李骏博 王堃论孟子推扩现象的心理运作机制
摘要: “推恩”一词首见《孟子·梁惠王上》“以羊易牛”章。字面上,“推恩”是指对“恩”的“推扩”,因此为了澄清“推恩”的含义,有必要首先对“推扩”做出解释。概括地说,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推扩&rdquo
儒家文化
2024-12-31
0
李记芬荀子对孟子推恩说的演进
摘要:孟子重视仁政,倡导君王“推恩”以践行仁;荀子则进一步指出,“推恩”的关键是“理”,“推恩而不理,不成仁”。以理为指导,仁恩的推广才能得以展开。仁的推广欲尽其全,需要以义理为指导,“处仁以义,然后义也”。仁的施行还要尽善,关键在于礼,“礼,节也,故成”“先仁而后礼”。相较于孟子,荀子仁学强调仁的实践品格,既重视行仁的深入拓展,也凸显成仁的整体完善,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儒家文化
2024-12-31
0
李存山好家风是润物无声的力量从治家中国人的家教和家风谈起
《治家——中国人的家教和家风》 李存山主编 广西人民出版社 图片由广西人民出版社提供 孟母断织教子图 康涛·清 图片由广西人民出版社提供 养素堂刻本《颜氏家训节钞》 图片由广西人民出版社提供 好家风是润物无声的力量,值得我们好好涵养和传承。 家风是家文化的灵魂,家庭是家文化的载体,家风的传续是通过家教来实现的。因此,重视家庭
儒家文化
2024-12-31
0
李国斌恻隐之心是一种同情吗
摘要:当我们将“恻隐之心”置于孟子生活时代的公共伦理观念之下,那么以“怜悯”“同情”等来分析和解释它就显得不足了。人必然生活在特定的伦理关系中,在以“亲亲”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伦理秩序中,一个人的自然情感先于他的道德情感,缺乏自然情感支持的道德情感不是真正的道德情感。这也使得对陌生人的“恻隐之心”是一种不同于亲人之间的爱欲和责任的情感,它意味着我能够对一个陌生人的处境和遭遇产生同情和怜悯
儒家文化
2024-12-31
0
李发古典文明的现代意义
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贺信,内涵丰富,意义深远。这里仅就贺信所指出的“古典文明群星璀璨,不断滋养和启迪后世”,谈谈我的一点浅见。 古典文明灿若星河 古典文明,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中国先秦、印度、西亚等地的古代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形成的几个重要文明体系。它们各自在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卫礼贤(Richard
儒家文化
2024-12-31
0
朱熹的孝道
孝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儒家思想集大成者的朱熹,从小就受到儒家孝文化的熏陶,他在五岁时就开始阅读《孝经》,很快就明白其中大意,并在书上题写了八个字:“若不如此,便不。”长大后,朱熹继承了传统儒家对孝的理论诠释和实践要求,不仅在理论建构上把孝推到了“天理”的高度,在行为上也将孝作为子女侍奉父母应当遵循的最高准则,即“为人子,至于孝”。那么,他自己是如何尽孝的呢? 朱熹十四岁时
儒家文化
2024-12-31
0
新西兰前通过孟子思想可透视古今与未来
中新社北京11月26日电 题:通过孟子思想可透视古今与未来 作者 珍妮·希普利 新西兰前,孟子公益基金会顾问主席团联席主席 我并不是研究儒家思想的专家,但我对孟子思想的历史、发展和运用十分感兴趣。我认为,通过孟子思想,可以透视当今社会的诸多机遇与挑战。正如新西兰的毛利俗语所言,“我双眼注视着过去,着走向未来”,我们可以通过孟子思想以古鉴今,开创未来。
儒家文化
2024-12-31
0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随便看看
新西兰前通过孟子思想可透视古今与未来
0
文化赋能激发乡村全面振兴新活力
0
敦煌乐舞文化主题展走进东华大学
0
徐正英尊贤论语所记孔子评历史人物
0
徐兴无中国古典学的知识和精神
0
推荐排行
阅读排行
徐兴无中国古典学的知识和精神
0
山东省社科规划重大委托项目多卷本山东儒学通史编纂工作会议成功举行
0
山东大学启动中华典籍外译工程
0
孔德立中国古典学建设的新起点
0
国际儒学论坛2024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