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道教文化
民俗文化
儒家文化
传统文化
文化故事
标签:儒家文化的核心
黄玉顺论社会契约与社会正义荀子约定俗成思想诠释
摘 要:荀子的“约定俗成”思想蕴涵着一般“契约”观念,可运用于哲学的“社会契约”问题;而这又与“社会正义”问题密切相关,即隶属于儒家正义论的“仁→义→礼”理论结构。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契约乃是“约定俗成”的结果,既涉及正当性原则,即社会契约必须基于仁爱精神;又涉及适宜性原则,即社会契约必须基于特定时代的基本生活方式。 关键词:荀子;约定俗成;契约;社会正义;正当性原则;适宜性原则
2024-12-31
0
陈来民贵君轻与立君为民孟子荀子的君民论
摘要:《尚书》“作民父母”的观点对荀子影响很大;“以民为本”的思想对孟子影响很大;惠民、安民的思想对孔子的影响尤其深刻。荀子“为民”观念的普遍化就是一切为了人民,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其“畏民说”重视人民可能具有的颠覆的力量,是对统治阶级的一种警惕和警告。在一些语句和思想表述上,荀子与孟子有相通之处,荀子思想一定程度上受到孟子的影响。荀子讲“为民”“爱民”的同时也强调“尊君”
2024-12-31
0
陈来中华文化的时代精华
摘 要:自以来一直强调中华文化的核心地位,并认为其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他对中华文化的一系列论述不仅突出了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意义,更强调了中华文化对建设中国特色、推进的关键作用。在新时代,特别提出,要在传承中扬弃、在创新中保持文化的现代性和传统性的平衡,要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超越民族、时空的普遍价值。这有利于我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文化发展的意义在于其充分激活了中华文明赓续创新的动力。
2024-12-31
0
郭薇中庸伦理思想的内涵特征
2024年11月,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成功举办。这场学术盛事不仅加深了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更为解决现代社会治理难题提供了古典智慧的启示,彰显了文化传承与创新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儒家伦理思想,特别是《中庸》所蕴含的伦理智慧,对于当代社会治理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伦理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
2024-12-31
0
袁青论先秦儒家慎独的三种形态以安大简仲尼曰的出土为契机
摘要:先秦儒家的“慎独”包含三种形态:其一,安大简《仲尼曰》和《中庸》的“慎独”是指闲居在家时的慎言慎行;其二,简帛《五行》和《礼记·礼器》的“慎独”是遵从心本体而舍弃外在形式;其三,《大学》和《荀子》的“慎独”是“诚其心”。后两者的含义又可归纳为“慎其心”,只是两者对“心”的看法不一,前者认为心是德行之本,是至善无恶的,因此需要遵从本心,而后者认为“心”容易不正而倒向恶,故而需要“诚其心”
2024-12-31
0
董仲舒无法阻挡的光芒
春风浩荡,万物勃发。 “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2024年,又是一个龙年,我于甲辰初春,再次登上了巍峨的董子读书台…… 2008年就已建成的董子读书台,格调高古,气势恢宏。读书台有二十四点八米之高,南北有八十米之长,前面巍然耸立着寓意“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的“正谊明道”牌坊,处处彰显儒学正统,洋溢大汉雄风。 最为引人瞩目、令人深思的
2024-12-31
0
第四届社会科学视野下的儒家思想学术研讨会召开
12月14日,由《孔子研究》编辑部举办的第四届“社会科学视野下的儒家思想”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济南召开。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副主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国际儒合会副理事长国承彦,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教授、《孔子研究》主编王学典出席会议并致辞。儒学中心(基金会秘书处)党委委员、副主任、《孔子研究》副主编
2024-12-31
0
程苏东我们为何需要中国古典学
18世纪后期,在启蒙运动的持续影响和欧洲大学制度的不断变革中,文学、历史、哲学等古老的学问终于蜕变为具有现代学术范式的新兴学科。不过,就在民族语言文学、国别史等新兴专业兴起的同时,仍有一门以古希腊、古罗马语言、文化、、经济等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问在欧美大学传习,那就是“古典学”。这门诞生于18世纪末的学问同样是近代学术风气激荡下的产物,是古希腊
2024-12-31
0
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座谈会发言摘登
11月25日,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座谈会在济南召开。摄影峰攀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全面落实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论述,11月25日,省社科联召开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座谈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和青年人才团队代表,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的社科担当,激发人民文化创造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数字化赋能文化建设,加强区域国别研究和传播
2024-12-31
0
汪柔竹可欲之谓善先秦儒家伦理中的欲
摘 要:先秦儒家区分了不同阶次的,包括与生俱来的本能、自我实现的需要与成德成善的追求等。道德实践的目的是使“所欲”与“可欲”相符合。“可欲”是对“善”的诠释:在应然的意义上,指行为主体内在自足的道德能力;在实然的意义上,指客观对象为人所需要的可欲性。先秦儒家对“可欲之谓善”“心之所可”等命题的诠释不囿于个体之域,而是指在自我与万物、他者的关系中作出合乎公共理性的抉择,体现了成己与成物的双重追求
2024-12-31
0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随便看看
唐朝诗人----李商隐
0
唐季礼监制牧野诡事之搬山道人 再探雮尘珠
0
唐代道教的经戒传授
0
唐代道教心性论的形成
0
唐人街探案2探明一出道教修真秘术
0
推荐排行
阅读排行
刘嗣传道长浅谈张三丰太极丹道体系
0
关于读经与讲经再谈几点认识
0
从成语萧规曹随浅谈道家的治国理念
0
从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看大乘道教的人生观
0
仁宗皇帝 崇道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