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道教文化
民俗文化
儒家文化
传统文化
文化故事
道教的信仰教义
基本教义 尊道贵德,天人合一——道教最高信仰 敬天法祖,寻仙访道——道教神仙崇拜 天人感应,天道承负——道教善恶报应 性命双修,返朴归真——道教秘诀 上善若水,柔弱不争——道教为人品质 清静寡欲,自然无为——道教处世方式 我命在我,不在天地&mdash
道教文化
2024-12-31
0
道教的信仰及教理教义
道教所信奉的神仙,上至三清、四御,下至城隍、灶君,风雨雷 电、山川社稷均有神灵。而道教最根本的教理教义,是 “道”和“德 ”。 “道”在道教中是唯一的理论基础,是以“清静为宗、虚 无为体、柔弱为用”的一种“道”。这种“道”就是道教最根本 的信仰。道教认为:“道”是无所不包和无所不在的,它是一切的开始;并认为 “宇宙”是由“道”演化出来的,有了“道”才生成 “宇宙”
道教文化
2024-12-31
0
道教概述
道教,又名道家、黄老、老氏与玄门等,由张道陵张天师于东汉时期创立,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固有宗教,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而《道经》上则记载道教起源于盘古开天辟地,元始立教说法,传至世间,创始于黄帝崆峒问道、铸鼎炼丹,阐扬于老子柱下传经、西出函谷,故以黄帝为,已有道历4700多年的历史。道教主要分为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教派,奉老子为祖师,尊称为&ldquo
道教文化
2024-12-31
0
道教区域史研究的力作评赵芃教授山东道教史
由齐鲁工业大学赵芃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山东道教史》于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道教区域历史研究又一部力作。《山东道教史》将山东道教的形成、演变与发展置于中国道教发展的大背景下开展研究,梳理了方仙道、黄老道等早期道教组织和早期道教著作《太平经》在山东地区的传播,分析了这些早期道教派别与后来的义理化道教教团的渊源关系,论证了山东是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的观点。同时
道教文化
2024-12-31
0
道教关于持斋的功德
“斋”是“戒”的另一种行持,道教通常把“斋”、“戒”连称,视为修道者的基本准则。道书《云笈七签》中说:“斋者,齐也。齐整三业(身、口、意)。外则不染尘垢,内则五脏清虚,降真致神,与道合真。” 意即修斋可以净化自我的身、口、意,提升自己的道德修为,长养内在的灵性与智慧,以致内外清明而与无上大道合而为一,永得逍遥。道教将遵斋法而不违,谓之“持斋”。 道教认为,学道不持斋,就如同夜行不持火烛一样。因此
道教文化
2024-12-31
0
道教义理之学的特征与表现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吸吮中华民族的人文乳汁而产生发展。其义理之学具有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的内涵特质与表现特色。 一、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道教以道为根基,具有很强融摄性。它凝聚了我国古代诸子百家文化中的神秘主义思想因素,营构成为五大部类的多元义理体系,鲜明地显现出它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紧密相联。 道教肇始于西汉成帝时齐人甘忠可传播太平之道,正式完成于东汉顺帝时沛人张道陵在鹄鸣山创立天师道(五斗米道)
道教文化
2024-12-31
0
道教中国化海岱论道山东省道教界开展玄门讲经活动
7月4日至5日,“道教中国化·海岱论道”山东省道教界玄门讲经活动(青州站)开讲。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省道教协会会长张诚达出席活动。省民族宗教委相关处室和潍坊市委部有关同志,潍坊市道教活动场所负责人,道教教职人员及部分信教群众共100余人参加活动。 本届玄门讲经活动以“坚持从严治教,厉行崇俭戒奢”为主题
道教文化
2024-12-31
0
道教与酒
道教是现存的中 国宗教中唯一的本土宗教,是在继承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主要是道家学说)、殷商以 降的鬼神崇拜和神仙方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它的历史非常悠久,从东汉顺帝时(公元126 一144年)正式创立教团算起,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道教的思想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 展过程中,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支柱之一。它与中华传统文化浑然交融为一体,但又 具有自己的风骨与特色。犹如汪洋和大海
道教文化
2024-12-31
0
道德经与中国式宗教意识
一般认为中国没 有统一的宗教信仰与发达的神学讨论,但是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的《道德经》,却成 就了道教。这很有趣,也很特别。《道德经》与世界三大宗教的区别在于:一、它是作为哲 学著作而不是神学著作被接受的。二、它没有圣徒奇迹(哑巴说话、跛子走路、虎不食人 ……)的类似记载,但是它有更概括的称颂,如“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 虎,入军不被甲兵……”这种说法更像是讲一种境界。三、它不要求特别 的崇拜
道教文化
2024-12-31
0
道家经典中的名言警句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心,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上天生了人,畅行于世,人,至尊。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治大国,若烹小鲜。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教文化
2024-12-31
0
道家法治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学苑论衡
过去人们有一种误解,认为道家不治或不重视法治。这主要是因为没有充分挖掘《老子》中的法治思想精髓,或仅把道家思想理解为老庄思想而忽视了对黄老道家思想的研究。系统了解道家法治思想,对我们今天实施全面依法治国有一定启发和借鉴作用。 《老子》中的法治思想。《老子》中称脱离道的“德、仁、义、礼、法”为“道之华”和“愚之始”。但它对符合大道的“德、仁、义、礼、法”持一种推崇态度,如对“与善仁”的期待
道教文化
2024-12-31
0
道家文化对山水画的影响
出于对隐逸的无望的追 求,又渗透老庄思想崇尚自然的影响,中国的山水画也应和这“伤心人别有怀抱 ”的寄托出现了。隐逸行为在现实上的不可实现性,使得山水画成为文人们聊以的 精神上的避风港,山水画已经是画家改造过的理想境界。 道家思想是我国文化思想的主流之一, “道家”产生于春秋后期,为诸子百家之一,指的是以老子思想为宗派的学术派 别的总称。“道家”之名,最初见于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旨》,称为“道德
道教文化
2024-12-31
0
道家和谐之道的四个要点
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家都讲和谐,但道家不仅在思想上主张和谐,而且将其落实在修道的行动上。可以说,道家的修行之道就是和谐的追求之道、实行之道。道家和谐之道有四个基本的要点,这就是合道顺道、自然无为、多样统一及超越对立。道家正是通过这四个要点来追求和实现其和谐的基本目标,尤其是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和谐目标。 根据道家的认识,天地万物都由道化生,其自然和谐的存在也是由道来决定的。要达到天地万物的和谐
道教文化
2024-12-31
0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
8
下一页
尾页
随便看看
唐代道教心性论的形成
0
唐人街探案2探明一出道教修真秘术
0
周君儒食不求饱 居不求安的王信安道长
0
吴诚真道长道心慧质 玄门风范
0
吕祖全书的编纂和增辑
0
推荐排行
阅读排行
吕祖全书的编纂和增辑
0
历代神仙通纪初探
0
刘嗣传道长浅谈张三丰太极丹道体系
0
关于读经与讲经再谈几点认识
0
从成语萧规曹随浅谈道家的治国理念
0